曾經有一對朋友,在女兒出生後的各個階段都在「持續進修」,學習各種管教技巧,希望做個稱職的父母。在臨床工作裏,也常會遇到一些家長,他們總希望能學多些技巧、想知道有沒有一些「新的方法」去處理子女的問題。對於他們的謙虛、認真和付出心力時間去學習做「父母」這件事,我是由衷地佩服和欣賞的。的而且確,我們很多人都是「第一次」,或者「第二次」做人父母,再加上自己成長經歷的限制,時代的變遷,子女各個階段都有不同變化,做父母確實有許多值得留意和討論的課題。 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個勤奮的「學生」,在父母學堂浸淫了一段時間後,不知道你有什麼心得和體會呢?
作為臨床心理學家,也作為一個母親,我覺得在教養孩子的路上,任何技巧最終其實都建基於良好的親子關係。無論在個別輔導、家長講座還是寫文章,總是不嫌其煩地提醒父母,先要有關係,才會有管教。如果關係疏離或差劣,孩子輕則無視你的意見,重則反抗對立,你有再好的東西和技,都無法傳遞給他們。
那怎樣才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呢?你需要付出三樣東西:陪伴、溝通和尊重。
你想有好的親子關係,首先要問自己,你付出了多少時間來陪伴孩子?如果你自問經常陪伴孩子,下一個問題便是你的陪伴是否足夠「專注」? 孩子把心愛的勞作帶到你面前是,你的眼睛在看他還是在看手機? 陪著孩子玩積木時,你的心思是在觀察他的創意,還是在思考工作上的難題?
第二,你會跟孩子聊天嗎?這個問題好像很無聊,但研究和臨床經驗都發現,同一屋簷下,不代表就會有溝通。溝通不只是對話,更不是傳達命令。真正有效並增進親子關係的溝通,需要父母細心聆聽,體會孩子行為和語言背後的意思和需要。尤其當孩子還小,表達能力弱的時候,父母需要很多智慧和想像,去了解小朋友的心思和想法。在安全的前題下,父母忍著不下判斷不給意見,給予孩子機會去解釋他們的動機、想法和計劃,很多時候能化解親子衝突,父母或許更能發掘孩子的長短處,從而給予更適切的意見。 當孩子感受到被聆聽,感受有人諒解的時候,他們的情緒會變得穩定,也會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學習和解決問題。
最後也是父母最需要自我提醒的,便是需要尊重孩子。什麼是尊重?認同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,容許他們有自己的特質、想法和價值觀。我們常覺得孩子剛出生是一張白紙,而且他百份百的倚賴父母。父母去哪裏,他們便在哪裏,父母安排他們做什麼,他們便只能做什麼。再加上一些傳統的觀念,父母可能總覺得要為孩子安排最好的道路,要培育孩子為心目中的理想模樣。但孩子真的是一張白紙嗎?每個孩子即使只是初生嬰孩,都有著自己的脾性。有的嬰孩高度敏感,丁點兒聲響會令他們驚醒大哭,有的嬰孩則很安靜,甚少哭鬧。 其實從一開始每個小朋友的獨特性都讓父母無法隨意把他們「搓圓按扁」,堅持孩子必須跟從父母某一種期望、某一種方法去生活,往往只會帶來徒勞的費心和親子間的矛盾。 這個現象,隨著子女踏進青春期會尤其明顯,因為青少年期正是人生中熱切追求獨立自主的階段。 當然尊重孩子不等如放縱孩子,只是作為父母我們要保持著開放和平等的心態,放下自己的成見,多從孩子的角度思考,聆聽他們的觀點。有時分歧未能短時間內化解,與其批判和嘮叨,可能放手讓孩子試一試,讓他們從後果裏學習和改進自己反而更好。
以上三點繼續探討下去,其實仍可以有許多技巧需要學習和鍛練。父母學堂確實耗時又挑戰耐性。但我深信在親職的歷程中,努力總會有回報的。願共勉!
撰文:許子頴女士 (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)
Comentarios